科技强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


科技强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

▲11月3日上午,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航工业顾松芬院士、清华大学王大忠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新京报资料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力量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命题。

11月3日,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顾松芬院士、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两位“85后”、“90后”老人上台领奖科技,再次引起国人精神的强烈共鸣的科学。上百件获奖作品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科技不断突破和进步,对科技强国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科技创新热情持续高涨。从“神舟”飞行、“嫦娥”探月、“蛟龙”潜水的每一次刷屏,到黑洞、引力波、阿尔法狗、暗物质等科学概念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关注科学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这种对科学的热情科技,将对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氛围。这种氛围,当然不仅限于科学家们的专注和突破,还包括公民社会对科学的态度。从历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国籍来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多的国家,一定也是一个科学氛围浓厚的国家。因此,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在公众中的普及应该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两翼。两者相互刺激,缺一不可。

科技强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

科技强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

▲9月26日,2021“世界领先互联网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京报记者郑新恰 摄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未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显得更为迫切。

科技强国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

当前,中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基于狭隘的单边主义,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卡住”。中国必须而且只能依靠自己走高科技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要求我国科学家加强科技攻关,重点在一些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基础学科实现突破;变得流行起来。

科学传播可以有许多“开放方式”。例如,政府通过发布文件、利用大众媒体、建立基层科普组织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和参与科学。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公益组织和协会,也承担了一定的科普工作,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事实上,在传播科学素养这件事上,另一股力量正在兴起:互联网科技公司正逐渐涉足科技传播。这样的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他们自然而然地投身于科普传播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无疑是对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有益补充。

比如,腾讯在11月6日连续第九年举办了Science WE大会,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最值得关注的科学突破和前沿思想。九年来,会议涵盖的议题包括宇宙学、理论物理、生命科学、太空探索、互联网技术等,不仅激发了公众对前沿技术的关注,也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洞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科学家,通过中国神话这个浪漫的概念,分享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生命的未来。

这样的科学知识大会,纯属公益性质。它不谈论业务或公司之间的竞争。该公司只是为科学家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讨论未来如何利用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它从一种以感情为支撑的“无用之用”,转变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崇高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互联网科技创业初衷的回归:科技造福人类,造福人类。

科技自强自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参与到国家科技振兴进程中来。过去几年,腾讯先后举办了WE大会和ME大会,推出科学探索奖,投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

当一些国外公司开始探索蓝色宇宙时,中国科技公司也有一片星辰大海。技术是核心,但它应该流行起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职责所在。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也是为中国科学事业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特约作家 | 姜友(媒体人) 编辑 | 许秋英

校对 | 张彦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