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2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重点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中关村新一轮改革试点主要成果,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解读。
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梁英达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我国不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在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114项。“十三五”以来,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共支持6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合作,涉及农业、能源、环境、资源、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等领域,共支持近2000个项目,
在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方面,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广场等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千米射电望远镜。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治理,在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科技部长会议、金砖国家科技创新等多边机制中积极提出创新课题和议题创新部长级会议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合作倡议。
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方面,我国积极推进科技文化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科技创新建设四大行动转运中心。分三批启动建设5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35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半年以上科研工作,培训外籍科技人员15000余人,资助近2000名专家。为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海合作组织、拉美地区,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成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基本形成。我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已有67个成员单位。
在持续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我国设立了全球科研基金,促进全球知识共享。积极支持外国专家领衔或参与我国科技计划。自2015年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国外科学家担任项目或学科带头人。
“我们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对外合作。2021年,中外合着科技论文18.3万篇,合作伙伴来自169个国家,增幅超过与2015年的7.1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梁英达表示,目前科技,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1200多名中国专家学者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举办了数十场双边、多边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研讨会,与美国、英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开展药物、疫苗、检测联合研究,支持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建设三个“一带一路”传染病防控联合实验室,启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建设。
“距离中关村论坛开幕还有7天,我们期待与世界各国朋友相聚北京,共商合作,为促进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共建科技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人类共同的未来。” 梁英达说道。
中关村新一轮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中关村论坛成立于2007年,经过多年发展,去年正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徐强介绍,目前科技,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的推动和落实下,中关村新A轮改革试点工作总体稳步推进,在一些领域或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果。
在税收支持方面,允许企业与自然科学基金投资设立公益基金,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上市高科技公司被授予个股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可3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进一步增强创新主体研发活力。
在成果转化方面,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允许在海淀园区注册的中央单位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开展科技成果先行先用后付费改革试点,采取“零门槛收费+里程碑”的方式,授权中小企业以“付费+收益提成”的方式先行试用科技成果,或“延迟支付许可费”;探索“挂牌挂帅”机制,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在人才服务方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常态化;发布《北京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定目录》,支持和鼓励境外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在开放创新方面,加快打造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发布外国资深学者科研基金团队试点指南,支持外国科学家带领科研团队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诸多改革红利将在更大范围内释放,创新创业主体的获得感和积极性将不断增强。” 梁英达说道。
徐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在量子、区块链、人工智能、脑科学、应用数学等领域建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中关村企业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科技抗疫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将超过8.4万亿元,约占国家高新区的1/6;企业研发投入将超过4600亿元,占总收入的5%以上;累计引领创制标准超过1.5万项,其中国际标准600余项;独角兽企业102家,居全国首位。
“总体来看,中关村已经具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良好基础,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许强说道。
(本报记者张亚雄、杨舒北京11月18日电)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