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嫣(郑州大学)
近期,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娱乐化校园暴力的趋势,甚至有人利用校园暴力来吸引流量。 在某社交平台上,一段标注“新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682万次,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好笑”“好玩”。
仔细观看这些视频,不难发现,视频中的角色大多都是学生型的主播。 他们根据剧本扮演“加害者”、“受害者”等不同角色,通过戏谑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短视频,达到所谓“搞笑”的效果,从而吸引平台流量,实现个人利益。 视频中的小打小闹看似无伤大雅,但殊不知,小恶累积成大恶。 这些微不足道的恶行一步步升级,演变为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来说是难以磨灭的创伤,是社会必须铲除的“毒瘤”。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外,可能对受害人造成身心伤害的攻击性行为。 对于那些在校园暴力中受过欺凌的孩子来说,有时候身体上的伤害并没有精神上的摧残那么持久,那些恐惧和痛苦的感觉就像阴霾一样,在他们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初升的太阳和盛开的花朵,消除校园暴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 在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对违法的校园欺凌行为应当予以惩处。 即使在法律和政策的双重保障下短视频,“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依然充斥网络平台,可见治理校园暴力的难度之大。
“新校园暴力”短视频泛滥,平台疏忽难辞其咎。 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原则,其视频推送机制将点击率和播放量作为唯一考量因素。 而由于部分观众有接受媚俗传播的欲望,这也导致了一些纯粹为了吸引眼球的低俗视频大行其道。 另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 对于这类被贴上“新校园暴力”标签的视频,他们无视法律法规,平台不仅没有及时屏蔽,还放任这些视频继续传播。 平台的失职可以说是过分了!
严防“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泛滥,平台有必要履行责任,拉下最后的“警戒线”。 一是完善平台推送机制。 视频播放量带来的商业效益固然重要,但平台也应该考虑到视频本身的社会效益。 为了尽量减少低俗猎奇视频的数量,缩小受众范围,视频的创作者自然会失去动力。 二是加大平台监管力度。 自动算法审核和人工审核同时进行。 对违法违规的短视频要及时查处,对多次涉嫌违法的账号要及时封禁,扼杀短视频的制作源头。
“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的泛滥,正在悄然掀起一股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热潮。 而即便是“新型校园暴力”的新称号,也无法掩盖校园暴力的邪恶本质。 作为视频传播的重要一环,短视频平台必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他们在完善推送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力度,让所谓的“新型校园暴力”在网络上无处遁形。
暂无评论内容